《老子 ·庄子》
2024-04-16 24

第十六章

【原文】

致虚 极,守中督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,天物芸芸®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是谓复命,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,不知常,妄作凶。知常容 ,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。

【译文】

人心灵的空明若能达到极端境界,需要一直保持下去。天下万物都在生长发展,在守住这种极端境界的情况下,反复观察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。万物都从蓬勃的状态向初始状态回归,回到初始的状态称为静,也可以称为复归本性的命。回归本性是宇宙的永恒法则,知道万物的永恒法则之后要心如明镜,不明白万物的永恒法则,千万不要轻举妄动,容易招来祸端,明白万物变化的永恒规律之后就会变得胸襟广阔,包容一切,懂得包容就会大公无私,大公无私之人才可为天下之君王,君王需要秉承天理,天理则必须遵循道的规律,道亘古永存,终身没有危险。

第十七章

【原文】

太上,下知有之;其次,亲而誉@之;其次,畏之;其次,侮之。信不足,焉有不信。悠兮其贵言®。功成事遂 ,百姓皆谓我自然。

【译文】

最高明的统治者,民众只知道他存在而已;次一等的,民众不但知道他的存在还会尊敬他、赞誉他;再次一等的,民众会畏惧他;更次一等的,民众便会轻蔑他、辱骂他。统治者若诚信不足,便不会有民众信任他、拥戴他,统治者谨严慎微不轻易发号施令,便会功德圆满,事情也就办成了,老百姓都说“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”。

第十八章

【原文】

故大道废,有仁义,智慧出,有大伪;六亲®不和,有孝慈,国家昏乱,有贞臣。

【译文】

只有大道荒废了,才有仁义出现。聪慧出现了,就会有狡诈和虚伪。只有当父子、兄弟、夫妇之间不和睦了,才会提倡孝道。在国家发生动乱的时候,才会有忠臣出现。

第十九章

【原文】

绝圣®弃智,民利百倍;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此三者◎以为文◎,不足

故今 有所属,见素◎抱朴 ,少私寡欲。

【译文】

能够摒弃自作聪明,抛开所谓的智慧,民众得到的会是现在的百倍;能够摒弃仁慈,抛开所谓的道义,民众就会变得子孝亲慈;能够摒弃投机取巧,抛开私利,盗贼也将不复存在了。以上的词用来形容智慧、仁义、巧利还远远不够具体,所以应当把它详细地解释清楚,实际应呈现纯真,保持质朴,无欲无求,摒弃虚伪的学习,那么便没

有任何忧患了。

第二十章

【原文】

绝学无忧。唯①之与阿,相去几何?善之与床间.恶,相去若何?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人。荒兮其未央哉。众人熙熙③,如享太牢®,如春登台。我独泊兮其未兆◎,如婴儿之未孩®。懔傫 若无所归。众人皆有余,而我独若遗®。我愚人之心也哉,沌沌◎兮。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;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⑬。惚®兮其若海,恍兮若无止。众人皆有以⑮,而我独顽以鄙⑩。我独异于人,而贵食母。

【译文】

恭维和呵斥,相差有多远?美好和丑恶的差别又有多惚有其大呢?别人害怕他,他也应该害怕怕他的人才对啊,这其中的道理如荒漠一样没有尽头。所有人都纵情狂欢,如同参加盛大的宴会,如同春天登台观赏美景;唯独我对此无动于衷,淡泊宁静,就像婴儿还不会发出笑声。懒惰到什用么都没有的样子,别人的东西都富余了出来,而我什么都还不够。看来我还是不够聪明,混沌无知。俗人都在自我炫耀,我却独自昏昏昧昧。俗人都能察觉到的事情,我却茫然不懂。幽远啊,似大海无所止。众人都有作为,我独愚顽且鄙俗。我独期望与别人相异,而贵养根本。

第二十一章

【原文】

孔德之容 ,惟道是从。道之物,惟恍惟惚

②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③。恍兮惚兮,其中有

物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。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

自今及古,其名 不去,以阅众◎甫。吾何以知

众甫之状哉?以此。

【译文】

大德者心中唯一信服的就是大道。道虚无缥缈,恍恍惚惚。惚啊恍啊,其中却存在着形象:惚啊恍啊,其中还有实物。深远啊暗昧啊,其中实存不虚;实在的东西很真,其中有信验可凭。从古代到现在,它的名字永远不会消失,用它去认识万物的原始形态,那么我是怎么知道事物的原形态的呢?是用道的知道的。

【原文】

曲则全,枉 则直,窪 则盈,敝则新。少则得,多则惑。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牧 。不自见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长。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古之所谓曲则全者,岂虚言哉!诚全归之。

【译文】

树木得以存活却是因为它卷曲,屈就反倒得以延展,因为低洼而变得充盈,破旧变成了新生,少取反而多得,贪多反而自惑。这便是圣人处理万事的法则,可以用来治理天下大事。不单凭眼睛去看,心里就能明白。不自以为是,便能获得崇敬。不自我炫耀,便能得到功勋,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久。若是没有好胜之心。天下便没有能与你

抗衡的人。古人所说的“曲则全”的道理,又怎么会是一句空话呢?只能诚心诚意地去遵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