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毛泽东选集》—公司晨读—读后感中乾立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造价部贺炼
2025-08-07 33

 

当“平津危急!华北危急!中华民族危急!”的呐喊穿透历史烟尘,这份诞生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的宣言,不仅是对时局的雷霆回应,更如一把锋利的解剖刀,精准剖开了民族危亡之际两种道路、两种前途的生死抉择。八十余年后再看这些文字,其穿透时空的洞察力与振聋发聩的警醒,依然如晨钟暮鼓,敲击着每个关心民族命运者的心灵。

其核心在于那场关乎民族存亡的“两方针对立”——坚决抗战与妥协退让。这绝非纸上谈兵,而是血淋淋的现实拷问。中国共产党在事变次日即发出“全民抗战”的呼号,“武装保卫平津华北”的誓言与“流尽最后一滴血”的决绝,犹如黑暗中点燃的火炬。而同期庐山谈话中“守土抗战”的表态,虽姗姗来迟,亦被视为“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”。两股力量在“坚决抗战”上达成的共识,如黑夜中的微弱星光,照亮了民族统一战线可能的曙光。然而,字里行间对妥协退让危险的警示如同悬顶之剑:“如不迅速改变,将使平津和华北尽丧于敌人之手”。历史最终验证了这种洞见,任何对侵略者的绥靖幻想,终将化为国土沦丧的苦果。

更令人叹服的是,宣言并未止步于方针的呐喊,而是以惊人的务实精神勾勒出“坚决抗战”的实践蓝图——“八大纲领”。从“全国军队总动员”到“开放爱国运动”,从“改革政治机构”到“宣布改良人民生活”,这八条非空中楼阁,而是立足国情的破局之道。尤其强调“民力和军力相结合”、“政府和人民相结合”,直指抗战力量的本源。其中对“国防教育”、“抗日财政经济政策”的前瞻性阐述,更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范畴,触及了战时国家治理的核心。其思想精髓在于:唯有彻底的社会动员与深刻的内部革新,才能支撑一场关乎民族存死的全民战争。

其中对“团结”的论述尤为深刻。它尖锐指出,“精诚团结,共赴国难”不能仅停留在口号层面,必须“做得好看”。它直斥“打小算盘,弄小智术”的官僚作风是“毫无用处”且“可笑”的。这种对“真团结”的呼唤,是对当时复杂政治生态的一剂清醒剂。它强调“一切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”,这“大道理”便是民族救亡的至高利益。这种对团结本质的深刻把握,对任何时代处理复杂矛盾都具有启示意义——唯有超越狭隘私利,将共同福祉置于核心,团结才具有真实而磅礴的力量。

掩卷沉思,这份诞生于烽烟中的宣言,其价值早已熔铸进民族血脉。它昭示我们:当国家面临重大危机,清晰坚定的方针是定海神针,而系统周密的实践纲领则是破浪前行的船桨。妥协退让只会通向深渊,唯有以“流最后一滴血”的勇气进行坚决抵抗,并辅以深刻的内部革新与真诚的团结,民族才能于危亡中淬炼新生。

那句“地无分南北,人无分老幼,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”的号召,至今仍激荡人心。它提醒我们,民族精神的凝聚与全民力量的觉醒,是抵御一切风暴最深厚的根基。在当今世界局势波谲云诡之际,重读这份诞生于民族至暗时刻的宣言,其蕴含的智慧与勇气,依然能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——在挑战面前,唯有方针坚定、办法务实、团结真诚,方能开拓光明的前途。 这不仅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面向未来的永恒箴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