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数字的迷雾中寻找确定性——读《论持久战》有感于造价工作
当我合上毛泽东的《论持久战》,造价部的办公室里依然充斥着键盘敲击声和纸张翻动声。窗外是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,窗内是我们用数据搭建的成本王国。在这个以精确计算为生命的职业中,我突然意识到,自己与那位在陕北窑洞里思考国家命运的伟人,竟然有着某种奇妙的精神共鸣——我们都在与不确定性作战,都在迷雾中寻找确定性。
《论持久战》写于1938年,那是抗日战争最为迷茫的时刻。“亡国论”与“速胜论”如两股飓风撕裂着国人的信心。毛泽东却以惊人的冷静,拨开战争的迷雾,指出这是一场持久的消耗战,并精准预见了防御、相持、反攻三个阶段。这种在混沌中建立秩序的能力,不正是我们造价工作者梦寐以求的职业境界吗?
造价工作的本质是什么?是在项目开始前预见全部成本,是在变动中寻找不变,是在无数变量中构建确定性模型。我们如同战场上的指挥官,面对着一张张图纸,就像毛泽东面对着军事地图。材料价格的波动、施工条件的变化、设计方案的调整,这些不都是我们工作中的“敌情变化”吗?而造价控制,本质上就是一场与成本的“持久战”。
在阅读中,我被毛泽东分析问题的方法深深震撼。他不是简单地给出结论,而是深入剖析中日双方的特点:日本的强点与弱点,中国的劣势与优势。这种辩证思维对我们的工作何其重要!每个项目都有其“强点”与“弱点”——也许设计方案很完美,但施工条件恶劣;也许材料成本可控,但工期压力巨大。只有像毛泽东那样全面分析,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造价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