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毛泽东选集》—公司晨读—读后感中乾立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安装部朱海
2025-08-27 22

 

第一章开篇便对中国的社会性质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,指出当时中国处于殖民地、半殖民地、半封建的状态。这一精准判断,犹如一盏明灯,为迷茫中的革命志士照亮了前行方向。

当时的中国,内有封建势力的腐朽统治,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,土地高度集中,广大民众生活困苦不堪;外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,他们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,割占土地、索取赔款、控制经济命脉,将中国拖入半殖民地的深渊。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,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复杂性与艰巨性。毛主席强调,“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,就是说,认清中国的国情,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” 。只有明确中国社会的性质,才能准确锁定革命对象,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策略。这让我深刻认识到,无论是革命年代,还是当下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,对客观实际的精准把握都至关重要。在面对各种问题与挑战时,我们必须深入调研,全面了解实际情况,才能做出正确决策,推动事业稳步前进。

基于对国情的深刻洞察,毛主席清晰地指明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 ——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。帝国主义凭借强大的军事、经济实力,肆意践踏中国主权,掠夺资源,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;封建地主阶级则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,压榨百姓,维护腐朽统治秩序。这两大势力,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道路上的最大障碍。

书中提到,“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” ,其侵略行径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灾难。从鸦片战争的炮火,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洗劫,一桩桩、一件件,皆是帝国主义残暴罪行的铁证。而封建主义作为国内反动势力的代表,同样罪不容诛。他们的存在,使得中国社会陷入封建愚昧、经济落后的泥沼。明确了革命对象,中国人民便有了共同的抗争目标,能够更有效地凝聚力量,形成强大的革命洪流。这启示我们,在生活中面对困难与挑战时,也应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,集中精力攻克核心难题,如此方能事半功倍,实现突破。

革命要取得成功,离不开强大动力的支撑。在第一章中,毛主席对革命动力进行了细致分析,涵盖了无产阶级、农民阶级、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。

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,具有最坚决、最彻底的革命性,是革命的领导力量。农民阶级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,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。广大农民深受封建剥削与压迫,具有强烈的革命愿望,他们的力量一旦被唤醒,将成为革命的主力军。城市小资产阶级,如小商人、手工业者等,同样受到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,能够参加和拥护革命,是革命的重要同盟者。此外,一些中间阶级在特定时期、特定条件下,也有可能成为革命的助力。

这种对革命动力的全面剖析,充分展现了毛主席的高瞻远瞩。他深知,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,才能汇聚起战胜敌人的磅礴伟力。这让我联想到,在团队协作、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,团结与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。我们应当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,积极寻求各方合作,整合资源,形成强大合力,共同推动事业的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