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唐诗三百首》
2025-08-21 15

塞上曲 

王昌龄

蝉鸣空桑林,八月萧关道。

出塞入塞寒,处处黄芦草。

从来幽并客,皆共尘沙老。

莫学游侠儿,矜夸紫骝好。

   

这是一首反战诗,描绘出塞外景象的荒凉。诗人描写了征人与尘沙共老的凄 凉画面,同时也警诫戍边的人,不要恃武逞强。

此诗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,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,抒发非战之情。写边塞秋  景,无限肃杀悲凉;写戍边征人,寄寓深切同情;劝世上少年,声声实在,句句真   情。“从来幽并客,皆共尘沙老”,与王翰的“醉卧沙场君莫笑,古来征战几人回” 可谓英雄所见,异曲同工,感人至深。

 

塞下曲 

王昌龄

饮马度秋水,水寒风似刀。

平沙日未没,黯黯见临洮。

昔日长城战,咸言意气高。

​黄尘足今古,白骨乱蓬蒿。

  

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,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。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,  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,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。开头四  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,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。诗人把描写的时间  选在深秋的黄昏,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。写苦寒,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  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,笔墨简洁,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。首句的“饮  马”者就是军士。诗中的“水”指洮水,临洮城就在洮水畔。“饮马”须牵马入水, 所以感觉“水寒”,看似不经意,实则工于匠心。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,秋风只使  人感到凉爽,但塞外的秋风,却已然“似刀”。足见其风不但猛烈,而且寒冷,仅  用十字,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。三、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。“平沙” 谓沙漠之地。临洮,古县名,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,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,是长城的  起点,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,这里常常发生战争。暮色苍茫,广袤的沙漠望不  到边,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,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。境界阔大,气势    

 

关山月

李白

明月出天山,苍茫云海间。  

长风几万里,吹度玉门关。

  汉下白登道,胡窥青海湾。

由来征战地,不见有人还。  

戍客望边邑,思归多苦颜。 

 高楼当此夜,叹息未应闲。

   

这首诗写远戍玉门关外的征夫月夜对妻子的热切怀念,反映了唐玄宗无休止 的征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。

此诗的开头四句,大笔勾勒出一幅苍茫辽阔的边塞图景,从而表现出征人怀 乡的情绪;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,战场悲惨残酷;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 思念家乡,进而推想月夜高楼之上妻子叹息不止。末了四句与诗人《春思》中的 “当君怀归日,是妾断肠时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 

子夜吴歌 

 

长安一片月,万户捣衣声。

秋风吹不尽,总是玉关情。

何日平胡虏,良人罢远征。

  

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,希望战争早日结束,丈夫免于离 家去远征。虽未直写爱情,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;虽无高谈时局,却又不离时局。 情调用意,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。

笼统而言,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,而情景始终交融。“长安一片月”是 写景,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“秋月扬明辉”的季节特点。

 

 

长干行 

李白

妾发初覆额,折花门前剧。

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。

同居长干里,两小无嫌猜。

十四为君妇,羞颜未尝开。

低头向暗壁,千唤不一回。

十五始展眉,愿同尘与灰。

常存抱柱信,岂上望夫台。

十六君远行,瞿塘滟预堆。

五月不可触,猿声天上哀。

门前迟行迹, 一一生绿苔。

苔深不能扫,落叶秋风早。

八月蝴蝶黄,双飞西园草。

感此伤妾心,坐愁红颜老。

早晚下三巴,预将书报家。

相迎不道远,直至长风沙。

​​赏 

本诗写南方女子温柔细腻的感情,缠绵婉转,步步深入。

开头六句回忆与丈夫孩提时“青梅竹马”“两小无猜”的情景,为读者塑造了一 对少年儿童天真无邪、活泼可爱的形象。紧接着的八句,抒写夫妇间婚后的甜蜜 的爱。“十六君远行”以下十二句,写妻子遥思丈夫远行经商,触景生情,刻骨的相 思在煎熬着少妇的心。最后四句,寄语亲人,望其早归。全诗形象完整明丽,活泼动人;感情细腻,缠绵婉转;语言坦白,音节和谐; 格调清新隽永。

 

列女操

孟郊

梧桐相待老,鸳鸯会双死。

贞妇贵殉夫,舍生亦如此。

波澜誓不起,妾心井中水。

​赏 

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。

旧时代的女子很多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,有的夫死而不独生,有的夫死而 终身不嫁……作者歌颂贞妇,说明他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浓厚,反映了他的阶级局  性 。

 

 

    

孟郊

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

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。

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

 

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,全诗无华丽的辞藻,亦无巧琢雕饰,于清新流畅、淳朴 素淡的语言中,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,情真意切,千百年来拨动众多读者的心 弦,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。

 

登幽州台歌 

陈子昂

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

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

 

​这首古诗慷慨悲凉,大气磅礴,苍劲有力。

​开篇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”横空出世,一 语惊人,凸显了茕茕孑立于天地间的清高、孤傲和  悲凉。两个“不见”包含了万千思绪,有生不逢时、 怀才不遇的愤慨,有壮志难酬的孤独寂寞,有

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之情。三、四句借景

抒情,直抒物是人非的孤独凄凉与郁郁不  得志的伤感之情。诗人登楼眺望,想到人  生短暂,古人早已面目全非,而天地依然渺 远,使得诗人悲从心生,不由得潸然泪下。

 

  

李颀

男儿事长征,少小幽燕客。

赌胜马蹄下,由来轻七尺。

杀人莫敢前,须如猬毛磔。

黄云陇底白云飞,未得报恩不得归。 

辽东小妇年十五,惯弹琵琶解歌舞。

今为羌笛出塞声,使我三军泪如雨。

赏析 

诗人描写了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,他勇猛无畏,杀得敌人不敢靠前,他立下壮 誓,不报国恩决不回家,但是当他听到羌笛声,却泪如雨下,表露出他对家乡深情 的思念。全诗慷慨激昂,气势雄浑,描写上含蓄精练,却又有血有肉,可以看出诗 人深厚的功力,跌宕起伏,情韵并茂。

 

 

送陈章甫

李颀

四月南风大麦黄,枣花未落桐叶长。

青山朝别暮还见,嘶马出门思旧乡。

陈侯立身何坦荡,虬须虎眉仍大颡。

​腹中贮书一万卷,不肯低头在草莽。

东门酤酒饮我曹,心轻万事如鸿毛。

醉卧不知白日暮,有时空望孤云高。

长河浪头连天黑,津吏停舟渡不得。

郑国游人四未及家,洛阳行子空叹息。

闻道故林相识多,罢官昨日今如何

  

本诗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,李颀送他到渡口,以诗赠别。此诗的开头四句写送别,轻快舒坦,充满乡情,情怀旷达。中间八句用生动的细节描绘、高度的艺术概括,赞美陈章甫的志节操守,现出 他坦荡无羁、清高自重的思想品格:前四句写他的品德、容貌、才学和志节,后四 句写他的形迹脱略,胸襟清高。后六句是全诗最精彩的笔墨,用比兴手法暗喻世 途险恶、世态炎凉。然而诗人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,轻松地写出送别。